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2022年11月18日下午,由太阳集团2018网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十八届“人大马哲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心主任、主编,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哲学与法政学院博士生导师何云峰教授作题为“哲学意义上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矛盾运动”的主题讲座,太阳集团娱乐网址张文喜教授主持讲座,来自全国其他高校的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何云峰教授介绍了讲座的背景,即关于劳动与幸福关系的思考。当讨论劳动与幸福关系的时候首先必须回答究竟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也就是先要回答“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样态才是幸福的样态?”这个问题。基于“劳动创造人”,“劳动确证人的本质”等著名论断,应该将幸福理解为“属人性的获得、丰富和提升,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方式存在,摆脱了非人的存在方式”。劳动与幸福之间具有三重关系,即劳动能够为幸福创造基础和前提;劳动通过确证人的本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达到幸福样态;劳动能够消除各种不幸福的因素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幸福。由此,何云峰教授提出,劳动幸福是指人通过劳动使自己被确证为人,即实现以人的存在方式存在着,所得到的深层愉悦体验。因此,通过劳动获得属人性的样态才是幸福的样态。
基于讲座背景的介绍,何云峰教授提出本次讲座试图要解决的问题是“推动人们获得属人幸福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首先,关于“劳动二重性及其矛盾运动为追求属人幸福提供内在动力”问题,何云峰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人只有通过劳动创造以人的方式存在着,才能确证为人,才能获得属人幸福。人的存在方式在宇宙普遍进化意义上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即劳动赋予人以属人性。为了实现以人的方式存在,就要投入到劳动中去。在劳动中人所获得的属人性必须要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全面性,幸福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人要丰富而多样化地以人的方式存在,就要全面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单向度发展和反向发展两种情况。何云峰教授认为,无论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或单向度发展,还是获得反向发展,都是由劳动自身所包含的二重性之间矛盾运动推动的。第二,哲学存在论意义上劳动具有二重性。与经济学意义上所讲的劳动二重性不同,从哲学存在论的意义上看,劳动同时具有肯定性和否定性、属人性和非属人性、积极性和消极性、快乐性和折磨性等诸多二重性。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就是劳动内在地包含着相互冲突、相互削减力量的两极属性。第三,劳动二重性的矛盾运动。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所以属人性提升和丰富的动力也必然来自劳动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劳动自身所包含的两极属性之间会存在斗争与同一的矛盾关系。矛盾的两极在运动中会产生正向推动力量和负向推动力量,而幸福就意味着各种正向的属人性元素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各种负向的非属人性元素的消减。人类正是通过各种创造力的发挥才不断实现幸福程度提升的目标,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第四,劳动二重性之间矛盾运动的永恒性。劳动二重性的不断矛盾运动决定了属人性的提升和丰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论劳动积极性、肯定性和属人性的提升和增加,还是劳动消极性、否定性和非属人性的消解和降低,都是没有终点的过程。劳动二重性矛盾运动所产生的正向力量和负向力量会永远不断地确证创造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要鼓励人们积极投入到劳动中去,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消解劳动所带来的负向力量,鼓励人们创造性劳动。
其次,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二重性矛盾对幸福的正向推动力”问题,何云峰教授认为,一个社会的良善程度取决于其能否促进劳动创造幸福的正向发展程度以及对反向发展力量消除和减少的程度。事实证明,单个个体劳动的方式是无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幸福的正向力量的。何云峰教授提出,社会主义试图用一种“个体生存社会化”的方式,坚持四个核心的劳动创造幸福主张,即尊重劳动、关爱底层、缩小差别、人类联合,从而放大个人获得幸福的程度。社会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幸福社会化的保障,一方面每个人都要秉持劳动精神,努力奋斗,同时又要从社会整体层面坚持四个核心的劳动创造幸福主张。
再次,关于“劳动二重性矛盾运动推动属人性提高和丰富的具体展开”问题,何云峰教授认为,劳动二重性矛盾运动产生提高和丰富属人性的内在动力。第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和人是同时进化的,都是未完成的形态。人在劳动过程中存在,并通过劳动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劳动在人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进化和衍生新的形式和内容。第二,促进人的劳动解放。人的解放最主要的是劳动的解放。人们不断消解劳动的消极方面,摆脱不幸的、异化的劳动,推动劳动正向力量的发展。第三,提高人的劳动尊严。劳动尊严体现的是人以及劳动中的人被尊重的程度以及劳动价值本身被承认的程度。自愿劳动,劳动尊严,劳动幸福是一个逻辑链条。快乐劳动,劳动尊严,劳动幸福同样构成一个逻辑链条。
最后,关于“当今时代讨论劳动二重性有何意义”问题,何云峰教授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提供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不足人群)幸福方案的解释框架。劳动二重性的矛盾运动所产生的力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幸福的角度来说,不确定性、忧虑将来是最大的不幸福,通过建立弱势群体的制度性保障方案从而给每个人的未来增加确定性。第二,消解劳动二重性矛盾运动所产生的负向力量,往往需要有系统的社会变革。劳动二重性的矛盾运动既可能推动属人性全面发展,也可能导致属人性的单向度发展或反向发展。如果消解过程本身所产生的负向力量小于正向力量,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以变革应对挑战,促使每个人的劳动观念变革,社会治理范式变革,以及教育变革。第三,基于劳动创造人论断的属人幸福理论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属性。与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理论不同,社会主义强调“劳动是自由、平等和人的价值与尊严之根源”,劳动幸福论具有非常深刻的重构和超越资本主义文化价值的意蕴。
在互动交流环节,何云峰教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否陷入悖谬的处境”、“如何看待数字劳动促进人的劳动解放和受资本逻辑制约之间的矛盾冲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拉下帷幕。